为了帮助同学们将“传播学概论”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更深刻地理解铁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传播的五种类型等理论。12月4日,2023级传播学专业同学在主讲教师姜德锋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展开实景研学。
秋季学期结束在即,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有利于巩固所学理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此次研学具体任务有三点:一是要探究中a东铁路开通与哈尔滨城市形成之间的联系,理解中国东北的现代化进程;二是要领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到黑龙江大学之间延续的红色基因、爱国传统及科学教育的发展,汲取精神营养;三是要借由博物馆百年展陈的史料、故事等,领悟传播学五种类型与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发展史实资料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兴趣)
当日下午,同学们来到哈工大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贺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哈工大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展示内容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构成。展馆以哈工大百年发展史为主线,突出了哈工大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成就。研学过程中,姜德锋老师引导同学们以传播学的视角细致地体会博物馆的各个重要部分。在“光荣革命传统”专题展厅,同学们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哈工大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前辈学人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先进事迹令在场的学生感到深深地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博物馆的“早期优秀学子事迹”时,同学们邂逅了我校前身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赵洵女士。赵洵1917年出生于吉林省的一个小康之家,1931年进入哈工大预科学习,很快她就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并加入了党组织。抗战胜利后,赵洵女士响应党的号召,间关万里从延安重返东北,在哈尔滨从事俄语人才培养工作,进而成长为新中国俄语教育奠基人和开创者、翻译家和辞书专家。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到黑龙江大学,赵洵女士的道路标志着哈尔滨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清晰轨迹。

(博物馆“早期优秀学子”部分有关我校赵洵校长的简介)
通过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质朴的陈列,同学们了解到中东铁路使哈尔滨由一个东北小渔村变成了远东著名城市,其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有着直接的关系。研学中,同学们详细了解了哈工大的办学历程、人才培育、光荣传统、科研成果、新时期发展等内容,体会到了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贯彻为精神密码的百年名校和其传承的红色基因。
本次实践课程紧密结合传播学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国情怀养成的元素,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从祖国的广袤土地上汲取丰富的养分。


(传播学专业研学师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前合影)
参与研学的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无论是哈工大博物馆中的历届优秀学子,还是黑龙江大学的赵洵校长都曾是青年的一代,都在青年阶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人生道路上展现出了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的忠诚。传播学专业学生应当以这些前辈学人为榜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瞄准国家和民族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与新闻专业素养。(新闻传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