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领导 | 部门简介 | 师资队伍 | 本科教学 | 学术科研 | 学生工作 | 学院新闻 | 学院映像 | 公示公告
公 告
新闻传播学院预备党员转正公示... 2025-06-18
新闻传播学院确定党员发展对象... 2025-05-19
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本科生选拔... 2025-05-17
关于公布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本... 2025-05-17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学院新闻>>正文
新闻喜报‖我院学子在第十届铁塔记者节中荣获多项奖项
2022-01-10 18:37  

第十届铁塔记者节落下帷幕,我院四名同学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19级周意如同学的《别让传统文化热潮止于荧幕》获得评论类特等奖,19级王勃同学的《记冬捕古老渔猎文化过程》获得图片类特等奖,20级刘源、李京泽同学的《人头陶》获得音频类二等奖。除此之外,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


河南大学的铁塔记者节创办于2012年,是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记者节之一。第十届铁塔记者节新闻采写大赛共有参赛作品1138件,来自全国上百所高校,竞争尤为激烈。


周意如:获奖作品《别让传统文化热潮止于屏幕》是我在新闻评论课上交的最后一篇作业,所以在得知获奖之后我很惊讶、也很惊喜,它就像在荒如大漠的时光中淘到的一小粒金,我很珍惜这份认可和鼓励。


这篇文章源于一次“触动”。当时我在b站上点开了水下舞蹈《祈》的视频,一下就被女舞者在光影里摇曳的舞姿震撼到了,于是就决定将它作为选题。


说实话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艰难和痛苦的事情,常常沉湎于冥思苦想、懊悔于平时没有多加积累,没办法做到像呼吸一样自然。但是第一遍写的不好有什么关系?反复打磨、勤加思考总能成佳作,“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发展主要来自不断的探索而不是完整的设计”,评论也无法脱离这个规律,关键是写而不是空想。


在一次次的写与改、读与思后,我觉得评论的关键是看见所有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努力和遇到的难题,审慎反思社会现状,与民族的脉搏互动。唯有根植现实、忠于事实,才有可能写出包含深度和高度、兼具厚度与温度的评论。


最后想感谢杨悦老师在评论课上的教导,感谢孙菲老师在大一的时候就提醒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那也会成为日后的作品”,感谢李阿嫱老师鼓励我们“将经历转化为创作的热情”,感谢黑大新传院每一位老师的倾囊相授,我才能在成长路上收获良多。


王勃:这次摄影作品是在徐景毅老师新闻摄影学课堂上,了解到相关摄影知识后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从拍摄选题立意框架的确定,到具体执行拍摄计划,前后耗时约2周左右。印象颇深的是,当时早晨2点左右跟着渔民队伍记录冬捕全过程,本以为不会有太多人,但是到现场后发现,有很多很多的摄影爱好者都汇聚到一起。各种补光灯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由于那是也是刚刚学单反相机的使用,构图和机位还都只是入门阶段。于是我跟着身边的摄影爱好者(特别热情的一个哥们)一起找角度拍摄。冰面上的早晨,把相机举起来都很费劲,真的很冷,但是看着大家都聚精会神等待下网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这一趟来值了,那种感觉是微妙的,也从此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为凌晨3点,各摄影爱好者等待渔把头下网)


很感谢新闻传播学院对我的培养!本次获奖,既是对我学习成果的总结,也鼓励着我在接下来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用相机去记录生活,去发现多元的世界,抱有热情的态度去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和更多的可能性!


刘源:实话实说我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获奖了,还是学长提醒我不然早就忘了这一茬了,现在知道了就是感觉一整个撞大运,有些窃喜吧。但是如今想来,当时我们两个都在隔离,然后设备也不是很全,只有一副耳机,隔着门反反复复扔过来扔过去才把这个作品交上去的。虽然李京泽音色很好但我并不是专门学播音的,所以我想着要以题材和形式更新颖的话反而能取胜。所以选取的文案从一开头就与众不同,大家不妨听听看。


同学们的成就也与学院和老师的教导息息相关,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始终秉持着课赛一体化的原则,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课外的专业类比赛,老师们一向鼓励同学用课堂中的优秀作品参赛,在比赛中自省、在比赛中进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铁塔记者节最常强调的一句话,同学们或用笔、或用相机、或用声音来记录时代的变化,展现新一代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再次恭喜以上获奖的同学!


                                 (新闻传播学院供稿)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电话:0415-86608114  邮编: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