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儿,朝阳区光华路上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如万家万户一样灯火通明。
“大年三十、年初一、初二三天都在台里值班。假期的时候新闻也不能断啊!”他是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4级毕业生——陶嘉树,亦是活跃在一线新闻媒体的黑大新闻人。
“父母知道我过年得在台里值班不能回家,所以来北京陪我一起过年。”
“嘉树,台里有关疫情的新媒体报道团队后方力量不足,明天开始得辛苦你跟着了。”明天是大年初三,是陶嘉树本想着好好陪陪父母却又不得已干活儿的日子。他是父母的儿子,却更是战“疫”中的一手传声筒,参与战斗他义不容辞。
“一开始在面对面新闻实习,后来新媒体招人,我就去了,一晃都干了三年了。”她是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3级毕业生——吴桐,亦是战斗在一线新闻工作的黑大新闻人。
“我女儿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努力着呢!”
“一定要带好口罩,照顾好身体,别太拼。”大年初一,女儿又要匆忙奔赴北京工作,似乎当初女儿毕业刚工作时自己心里的小骄傲在这三年里早已逐渐变成太多的心疼与不舍,而这些也只能在嘴边汇成这简单的一句。
北京的夜晚看不到星星,而媒体人在无数个夜里用他们文章镜头说了话。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扶摇直上。对于媒体人来说,这个春节,也注定是不平凡的。
当此次疫情逐渐成为全国全球的新闻焦点时,“白衣天使”扮演着逆风留守、为生命站岗的使命角色。而这些镜头背后则是各大媒体从业者用一次次的“逆行”,为我们带来了及时、准确、安抚人心的“前线”消息。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机构,他们中有资深的行家前辈、有深度专访的记者、有年轻活力的微视频原创者、有每天起床就狠不得自我头脑风暴为了策划选题的导演更有每天守在电脑前,生怕错过每一条需要及时送审、修改、发布的新媒体编辑。
陶嘉树和吴桐都是这镜头背后的其中一员。
本是总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的陶嘉树,主要负责军工方向(航空航天)的新闻报道,但由于新媒体后方报道团队力量不足,而自身具备较强的剪辑、摄像技术突然通知被借调,参与近期疫情的报道工作。
毕竟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是国内目前最重要的大事,对于参与其中的他来说自然也是时间紧任务重,精神身体都在高压工作。
当记者为了放松心情,便于以后采访疫情相关问题,就问道他曾经遇到过最熬人最累人的工作是什么的时候,陶嘉树的回答第一次让我抛开疫情报道记者的标签看见了一个真真实实的他,也是无数个真真实实的新闻工作者。
都说北京是一片热土,是个让人最接近梦想也美梦易碎的地方。
无数人带着一片热忱,踏过青春来到这里,又有多少人穿过暗夜荆棘依旧坚持着?
北京也许有数不清的像陶嘉树、吴桐一样的人,却也不是所有人都拼着见过凌晨三点的北京。
哪有什么应该固定应时应点发送的早间新闻、疫情消息,你睁眼所收到的信息都是无数个新闻工作者、无数次编辑修改送审熬夜苦战的成果。
“共同战‘疫情’不间断直播”。
“1月31日23:30—2月1日14:30,辽宁省新增3例……总台记者独家对话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长镜头直播:武汉此时此刻……”这就是吴桐的工作。为疫情报道不间断直播后方导演、策划选题、统筹直播、对接记者、直播导播等等。让我们能够远程地实时接收疫情相关的最新消息。
一线记者在前方奋力奔跑,新媒体编辑和导演们在后方全情给力。报道消息不仅安抚人心,更是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稳定社会。
当我们还宅在家,无所事事埋怨疫情何时结束的时候,却安享全方面信息,殊不知早已有无数个逆行者们冲向风暴之眼、无数个幕后运营者们坐镇后方联动,为这场战“疫”传递消息而争分夺秒的努力。
“睡个一天一宿”、“吃一顿大餐”、“好好陪陪父母”“去见我想见的那个人”……
种种可能的回答都想到过,可陶嘉树真正的回答却偏离所有这些。
平凡且真实。
对于新闻人来说,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这场战“疫”还在继续,哪里有硝烟,哪里就有记者们的脚步和身影,直至硝烟散尽,他们将投身另一个战场。
吴桐和陶嘉树只是这场战“疫”中无数工作者的缩影,也是现在我们能够找到的扎根一线的黑大人、黑大新闻人的榜样代表。此时此刻在我们不知情的时间、地点、岗位正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他们在一线奋力战斗。
胸中存正义,心中有理想;肩头扛责任,笔下有万家。
今天,
向战“疫”中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也请你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
我们未来路上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