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领导 | 部门简介 | 师资队伍 | 本科教学 | 学术科研 | 学生工作 | 学院新闻 | 学院映像 | 公示公告
公 告
新闻传播学院预备党员转正公示... 2025-06-18
新闻传播学院确定党员发展对象... 2025-05-19
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本科生选拔... 2025-05-17
关于公布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本... 2025-05-17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科研>>正文
《从“半官方报纸”到“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远东报>历史评价探析》
2016-05-12 09:25  

作者:田雷原文刊发于《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4年第3   本文有删减

文章摘要

俄人办中文外报《远东报》的哈尔滨境遇显现了“洋报”的双重效应——处于沙俄殖民者的办报立场使目前的历史评价语言充满了厚重的感情色彩,但在强调其喉舌性质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其文化传播媒介的基本属性和实际作用。

正文    

1906314—192131存在于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中文机关报——《远东报》是黑龙江第一家近代化中文报纸,学者称之为俄国半官方报纸,中国学者称之为侵略工具,但与1898—1903年沙俄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本身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相同,《远东报》对于边陲城市哈尔滨及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播所起到的作用使之呈现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可以看出外报评价的政治和文化两个视角。对于《远东报》这一洋报的评价体现了界定的尴尬——既成的评价为政治话语中的过去论者认为其是完全意义上的侵略工具,给与其感情色彩较为强烈的评价,但也应避免定性的绝对化,出于客观性原则不应忽略的是其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历史价值。

一、《远东报》既有的历史评价及成因

    《远东报》的既成评价词汇充满了感情色彩——御用侵略喉舌工具麻痹魔爪等。具体有:

     一是该报系帝俄维护、宣扬远东侵略政策的喉舌,因而经费充足,编辑力量雄厚,刊登内容丰富,是一张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二是沙俄侵华势力在哈尔滨的重要舆论工具,为抵制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经常刊载言论,诡称中国为千年古国,社会主义不适中国国情

    三是沙俄在远东推行扩张政策的喉舌

    四是(沙俄)“1906年在这里创办《远东报》,作为侵略远东的宣传阵地,并与日本等列强相抗衡

    五是(《远东报》)用中国人的口气来说话,混淆是非,麻痹中国人民的思想。沙皇御用报刊的本质是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随其侵略魔爪向境外的延伸



这些结论都以其办报主体性质为界定,论证过程难以寻觅、结论明显单薄。事实上,形成这些历史认识的原因可细化为:俄日分别在哈尔滨和沈阳经营舆论阵地、哈尔滨当时洋报繁荣现象、《远东报》对于自身办报立场的背离、国人对于当时哈埠报人文化抗争的同情。

二、“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远东报》的新闻文本和文化贡献

目前已知国内所存的《远东报》时段为1910年7月—1912年1月,1916年2月—1921年2月,具备现代意义上新闻纸的四个构成部分,即新闻、评论、广告和副刊。

从现存文献版式可见其为名副其实的大报:1910年日出8版,1911年为10版,1916、1917年达12版,1918年至停刊前为8版。1916年日出三大张12版:第一版为言论版,有社论、时评、纪事、命令等栏目,社论栏评述国内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教、道德风尚等问题,时评和时论都是论述国际问题,命令栏专门刊载北京政府的政令、公告;第二版为消息版,以国际国内重大消息为主,专电栏刊登国内大城市发来的电稿,冠上“上海电”、“北京电”字样,各国要闻栏按国别分类排列,中、俄两国消息数量、地位均占首位,中央要闻栏反映首都动态;第三版为地方新闻版,分本埠新闻、本埠琐闻两栏;第四、第五版为广告版第六、第七版与第二版国内外消息版衔接,有满洲新闻、世界新闻、各省新闻栏;第八、九、十二版为广告版第十、十一版为副刊版,设有选论、战事、通论、白话、专件、来件、小说、谐语、文苑、滑稽文字、海天闲话等栏目”。

1)、新闻报道议题及价值

《远东报》报道议题涵盖政治法律、领事外交、市政建设、军事治安、财政金融、商业贸易、文教体育、医药卫生、交通运输、邮电、工农业、社会问题、民生病态等各方面,报道有动静两大类型。

1.动态报道集中关注当时哈埠重大事务,如政要往来、人事任免、军事部署、交通运输等。时政议题的具体主题词实例如:一是市政方面:“清丈局、木石局、房产团”;二是军警方面:“联军、俄美法军、日本司令部”;三是治安方面:“保卫团、户口、闹戏园者”;四是财政方面:“储蓄银行、官帖价目、羌帖”;五是金融方面:“官银号、殖边银行、中国银行”;六是税捐方面:“税局、酒税、商业税”;七是物价方面:“粮价、粮商、大豆小麦涨跌价”;八是贸易方面:“牛肉、奶油、酱骨厂”;九是邮电方面:“电话营业、邮政局、电报”;十是工业方面:“双合盛火磨、洗毛厂、制糖厂”;十一是卫生方面:“日本医院、传染病预防所、天寿堂”。可谓报道丰富、涵盖广泛。

2.静态报道主要是当时哈埠人口统计和经济新闻报道。前者如在哈各国人数统计,后者如财政税收、金融货币、工业经济、物价行情等方面的统计数字,像商号捐款数目、《本埠行情一览表》刊登的“棉花、小麦、大米、猪肉、白面、木柈、房租”价格,详尽具体、真实可信。从这个方面来说,《远东报》是了解当时哈埠社会民生的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2)、新闻评论样式及价值

《远东报》长短篇评论兼具,分别以社论、时评(也见为“时论”)形式出现,数量上远少于新闻报道。社论关乎当时哈埠和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事务,主旨明确、逻辑缜密,但立场不可恭维;社会时评富于正面的导向作用。

1.社论议题集中于远东国际关系、国内重大事务。篇目实例如:一是外交方面的《中俄交际关系》(1911年5月31日)、《中俄交涉近情》(1911年6 月16日)、《中俄划界情形》(1910年10月6日)、《论阿穆尔居留之华民》(1911年8月25日)等。具有鲜明的袒护白俄色彩。市政社论较为客观和持中。如1917年3月23日刊发的《哈尔滨之发达与改良》中提出哈尔滨的发展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商业宜求实在,不宜专事买空卖空”、二是“亟宜广修马路,以利交通”、三是“宜随时讲求卫生”。



2.时评集中于评价时事,论述集中、文本生动,正负作用兼备。如关于白俄政权、“鲁布”、中东路的时评负面效应明显,公共卫生、社会现象的时评则相反。十月革命后《远东报》为白俄辩护,白俄“西比利亚”(即西伯利亚)政权大量发行纸币(也称“黄条子”)使卢布跌落,《远东报》置哈尔滨商民遭受损失不顾积极为卢布担保,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和时事评论。具体篇目如:《中东铁路之辅币》(1919年1月25日)、《俄亚银行之辅币》(1919年4月8日)、《取消辅币之用意》(1919年4月12日)、《整顿鲁布之办法》(1919年4月17日)等。



1920年,东北地方奉张政权着手收回中东路及其附属地和哈尔滨的行政权力,9月,中东铁路附属地实质性地被划为特别区域,《远东报》时评显现了安定哈埠俄侨民心的论调。具体篇目如:《中东路之将来》(1920年1月21日)、《中东路之治安》(1920年2月8日)、《中东路之工党热》(1920年3月4日)等。

不可否认的是,《远东报》时评在倡导城市卫生、揭露社会病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飞尘与卫生关系》(1920年5月4日)、《虎烈拉问题》(1920年5月7日),《龟鸨当稍知畏法矣》(1911年7月11日)、《论本埠当严惩拐匪》(1911年8月15日)。

3)、文化广告类型及价值

   《远东报》文化广告由当时哈埠书店、图书馆、演讲所的告示,报纸创停刊公告,各电影院、戏园(茶园)、马戏园的节目预告构成。发布信息的场所如马太耳电影戏园、节克坦斯电影戏园,新世界电影园,同乐、庆丰茶园,伊萨阔马戏园。

1.电影广告方面,《远东报》的《电影戏园》栏目仅1917年即刊载节克坦斯电影戏院广告53份,从最早的《万恶之王爵》(191713)到年尾的《同归于尽》(1230)。

   可以说,哈尔滨独特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环境,催生了哈尔滨的电影市场,并使其成为国内形成最早、发展最快、最为成熟、位居前列的电影市场之一节克坦斯电影院在1917年共放映影片53部,其中大略可归类为社会伦理片34部,战争片8部,盗匪片6部,其他题材片5,即如上所述,但实为53份广告、52部电影。

2.其他文化广告方面,报纸创停刊公告较多,如191691刊载的《哈尔滨东亚日报出版露布》较为详实的记载该报的事项。马戏园广告配有形象的描写,如19161216刊载的《伊萨阔马戏园广告》相应描述为:无网平空飞。装入袋内蒙眼之飞行。蒙眼在袋内满园飞舞。仙人过桥,冒险飞行。戏剧评论方面,刊发投稿人士所写剧评放入副刊栏,如署名太庸的《新来喜彩凤之剧评》(191647—8日),署名髯痴的《勉喜彩凤》(1916128)。

4)、文艺副刊形态及价值

黑龙江古代文学多为流放黑龙江文人所创或从关内带来的小说和唱本,“流人”特征明显、“移民”色彩浓重。《远东报》副刊中大量的格律诗、小说、杂文、散文、翻译文学的出现开启了哈尔滨和黑龙江近代文艺之门,对于国外新闻事业的介绍在同期报纸中显得弥足珍贵。

1. 1910年《远东报》附张之二、第七版下方的“文苑”和“新著小说”两个栏目可视为哈尔滨和黑龙江近代格律诗、长篇小说的发轫。

文苑”发表格律诗。如(篇目加发表时间列举)署名“小柳”的《六醜》(宣统二年八月一日、1910年9月4日),“婴公”的《满庭芳(秋刖用秦淮海韵)》(宣统二年八月五日、1910年9月8日),“明星”的《卜算子(有憶)》、《占春芳(憶蘇州逆旅)》(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三日、1911年2月22日)。“新著小说”发表叙事作品。《社会小说——最新之儒林外史》是目前可知的黑龙江第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宣统二年七月十四日至宣统三年五月廿九日(1910年8月18日至1911年6月25日),计158篇、其后为“续”篇,作者署名“婴”,与“婴公”应为一人。

2.1916年《远东报》适逢创办十周年,达到鼎盛状态、日出三大张。

在“小说”、“文苑”两个栏目之外出现了“諧錄”、“剳记”、“滑稽文字”、“雜爼”、“海天闲话”等栏目,少有署名。其中附张之三、第十一版的“諧錄”、“剳记”两个栏目可视为哈尔滨和黑龙江近代杂文、散文的滥觞。

谐錄”发表讽刺杂文,如《戏痴》(1916年2月16日)、《迷信家乎预言家乎》(1916年7月5日)。“剳记”涉及范围广泛,有写人记事的游记随笔等。如《红姑娘》(1916年2月16日)。值得一提的是1916至1920年,署名“玉冰”的作者在“小说”栏目中发表“译述”文章,首开哈尔滨和黑龙江翻译文学先河。如《短篇小说——退伍兵》(1916年9月1—2日)、《改良新剧小说——爱花》(1919年8月20日—9月4日)。

三、从《远东报》看中文外报历史作用的再评价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视野中,在华外报、尤其是中文外报的当代历史评价是重要问题,评析立场有“贬斥其办报行径;正反两方面辨析其作用;充分肯定其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等几种,阐述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大相径庭。

1、《远东报》正刊体现着殖民者的意志

在一百多年的在华外报历程中,在华殖民机构背景下的外报很多,以铁路局中文机关报形式出现的除《远东报》外绝无仅有。

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城市的东北地区,其“洋报”在出现时间上晚于香港、澳门、广州、上海、武汉、天津等沿海沿江城市,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是列强入侵中国的“文器”、随西方势力的侵略扩张而布局。相对于沿海地区宣传基督教义和西方文明的宗教性报刊和寻找发财机会的商业性报刊而言,东北“洋报”的戕害作用更明显。相较于沿海沿江地区中文外报的英美国家,东北中文外报随俄日之间的争霸而消长。十月革命后《远东报》还能在哈出版近三年半的时间,表达白俄势力意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毋庸置疑,俄日在东北的舆论战以及以其为后台的由中国人编辑的“洋报”刺激了国人报的兴起也阻碍着国人报的发展,激发东北民众反抗意识的同时也麻醉着东北民众的思想。从这方面而言,《远东报》从反方向证明了新闻事业独立自主的重要。



2、《远东报》副刊显现着国人编辑的言说

出于客观原则,对于中文外报做政治性评价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其文化价值。《远东报》到底代表中国人还是俄国人的观点不言自明,但其独树一帜的文化广告和文艺副刊对当时“北满”文化荒漠的开发、东北民众的文化启蒙有着独到的作用。

副刊编辑“婴”、“玉冰”等人注重文艺性,编辑理念关乎京津沪杭一带,少数署名文章转载自《消闲钟》、《小说新报》等沪上文人程瞻庐、闻野鹤、严独鹤的作品;国外的人和事亦有之,常有“华盛顿特信”、“美国特信”、“刻据欧电所传”、“英国财政报载”、“伦敦泰晤士报调查之结果”等讯头见诸报端,这对当时“不知报纸为何物”的哈埠和东北民众文化获知和观念改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跨关内外、国内外的文化传播促进了哈埠城市和市民生活的现代化。从这方面而言,《远东报》从反方向证明了文化启蒙文化自觉的必要。

综上,对于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无论革命范式下的盖棺论定还是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的重新定位,政治与文化双重话语评价体系的差异显现了界定之难。不过,政治意义上的《远东报》和文化意义上的《远东报》不容人为的割裂和对立,如同它中文报的外衣和“洋报”的实质浑然天成一样,无论是为救亡图存而对抗《远东报》的奚廷黻、周浩,还是主动或被动意愿为《远东报》工作的顾植、连梦青等人,除却其个人因素,都在当时哈埠殖民话语体系下国人新闻从业者的历史性启航中殊途同归。致力于提升民族新闻业舆论引导力难能可贵,在“洋报”刺激下完成文化启蒙这一宏大社会实践同样值得尊崇。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电话:0415-86608114  邮编:150080